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做研究型老师

2022年5月11日 30点热度 0人点赞

研究型教师就是具有较强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教师,是教师成长的高级阶段。

 

研究型教师不同于纯粹的教育理论研究者,因为他有丰富的教学经验;也不同于一般的有经验的教师,因为他对教育教学有强烈的研究意识,并在教育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。

方法/步骤

  1. 1

    首先要有角色转变的意识,即:有由“教书匠”转变为“研究型教师”的需要。有了这种需要,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,把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,把丰富的感性认识,有意识的上升到理论的高度。从撰写教学反思、教育叙事、教育教学论文开始,逐步提升个人的研究素质。

  2. 2

    要有勇于实践的精神,敢为人先。选择做研究型教师就是选择了做比一般老师更辛苦的事,他不仅要完成一般老师所要完成的全部工作,还要进行更多的思考和实验,在很多时候这种实验是无从借鉴的,是要冒风险、担责任的。

  3. 3

    要练就一双“火眼金睛”。要成为研究型教师,就要练就敏锐的洞察力,能及时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,并将这些问题转化为课题,让教育教学过程变为推进教科研的进程。

  4. 4

    要有善于学习的品质。终身学习是社会对每一个人的要求,做研究型教师更要能时时处处学习,向理论学习,向经验学习,向问题学习,向人学习,向现象学习……作为校外研究型教师,不仅要促进自身教育观念的转变,不断提升个人理论素养,及时充电,促进专业能力、教学水平的提升,更要关注教学改革的动向和信息,加强校内外结合的研究、公益性的研究,把研究的过程变为自身继续教育和提高的过程。

    END
经验内容仅供参考,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(尤其法律、医学等领域),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。
作者声明:本篇经验系本人依照真实经历原创,未经许可,谢绝转载。
展开阅读全部

laozhao

这个人很懒,什么都没留下

文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