申论语言的规范性代表了申论作答的水平,从阅卷的角度来讲,比较直观的有两方面:形式和语句。形式包含卷面、标题、篇幅等,语句则是较内容更为直观的审阅要素。文章可能要全部读完方可准确判断其主旨是否符合材料,但抛开主题主旨不谈,某句话语或某段文字是否符合语法、是否符合政府行文的规范、是否符合公务员角色等确实至关重要的,所以考生在训练申论之初就应该高度重视语言的规范性训练
步骤/方法
-
1找一个热点话题,比如收入分配改革问题,根据自己的理解或对材料的阅读,写成一段一百字的文字,尽量包含关键信息
-
2对应上述载体中提到的有关收入分配改革的文字描述,也即政策指示和方针, 比对自己的文字写作与官方文件用词的差异,这样做有两个目的:其一可以使自己借机了解中央政策变化及具体规范;其二可以发现自己文字存在的不足。
-
3背诵与该热点相关的规范表述,比如“提高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所占比重”,这是针对收入分配问题的一条对策,申论考试的不同材料也会有所提示,读材料过程中要能根据材料意识到这条对策的重要性,需要背诵的内容来不得半点捷径,诸如“民主法治、公平正义、诚信友爱、充满活力、安定有序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”“生产发展、生活宽裕、乡风文明、村容整洁、管理民主”等,都需要考生熟悉掌握,这不是死知识,这关乎对于材料的宏观把控和逻辑分层。
-
4徒有背诵只是个机械的记忆过程,更重要的是做到理解,比如上步提到的比重问题,很多同学尚不了解劳动收入和国民收入的含义,那就要通过各种载体熟练掌握这两个词的含义,包括查询学术论文等,再次基础上会逐渐深入问题,接下来就会记住另外一个更微观的对策:提高劳动报酬在劳动收入中所占比重。这便更深入了一层,也即拆解大政方针,实现庖丁解牛。
-
5通过以上过程,假以时日,对大政方针政策便较为熟悉了,这时再去通读材料,基本就是半个专家的身份了,深入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及解决措施,不论什么题目都不会是特别困难,并且预言的规范性也能实现质的提升。END
经验内容仅供参考,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(尤其法律、医学等领域),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。
展开阅读全部
文章评论